索克語翻譯

 

念佛者參的話頭是 「念經的是誰?」。這是因為宋朝以後,很多禪修者也念佛,稱為「禪淨雙修」——以念經求生淨土,以參禪明心見性翻譯明心見性者一樣發願往生淨土,而發願往生淨土者也需要明心見性,所以參「念佛的是誰?」翻譯

壹、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懊惱

1、話頭是什——「金剛王寶劍」威力驚人

話頭又被稱
「不死之藥」、「甘露」或是「金剛王寶劍」。金剛已是特別很是堅忍,金剛王更是金剛當中最好的,所以金剛王寶劍是寶劍當中最尖銳的,能廢除一切堅硬的物體,而不被任何東西所破翻譯

金剛王寶劍的感化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此處所說的「佛」,指的是好境地、好現象或好動機;「魔」則是指不好的境地、不好的現象,和不好的動機。心中有好境界、好現象,要提話頭;心中生起邪念、妄圖、懊惱、衝突,或是身體泛起任何障礙,也要提話頭。不管碰到身心、情況的任何狀態,都要提起一句話頭,斬斷所有一切好的和壞的狀態。金剛王寶劍不但能將妄想、邪念一掃而盡,還能摧破懊惱魔、生死魔、五蘊魔或天魔等一切魔障,如斯
大的威力,若是不知運用,其實很惋惜。

禪宗有一則公案說:文殊菩薩曾拿著寶劍要追殺釋迦牟尼佛。諸位也許會想,菩薩是要造反了
?不是!這則公案寄意著眾生的愚癡翻譯有些人修行修得相當執著,經常希望能見到、聽到佛菩薩的展現,或是能獲得神祕經驗、感應,這都是一種執著的心態。懊惱是一種執著,貪戀生死是一種執著,將佛菩薩、神祕感該當作冀求的對象,也是一種執著。

文殊菩薩是聰明的象徵,「文殊殺佛」是譬
以聰明寶劍斷除一切執著,因此禪宗祖師們才會說:「逢佛殺佛,逢魔殺魔翻譯」將魔和佛一路殺,心中無一絲罣礙,才是正的不執著,不然不管執著什,都是一種煩惱心翻譯《維摩經》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僧)求。」意即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聰明才能正現前,才是的應用禪法。在臨濟宗義玄禪師的《臨濟錄》裡也說「逢著便殺。」這個「著」是執著的著。

參、進入話頭禪法

1.話頭前便利,以數息、隨息、念經等方式利用話頭之前輕易翻譯

2.話頭六原則,援用憨山巨匠的「五紛歧果斷」的六個原則,做參禪者應注意的心態:不得貪求玄妙,不得將心求悟,不得期求妙果,弗成自生疑慮,不得生可駭心,堅定決心信念。

3.話頭的功能:除妄念,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楚說明用話頭的功能與優點。還有話頭的悟境,話頭之所依(的理論)等等。

固然,最重要的是話頭四部曲: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看話頭翻譯此對話頭方式的應用及次第,做了系統而楚的申明,讓禪眾知道若何進入,如何延續用功,若何破參到若何保任。可說是歷代以來話頭禪法最精要的學,也是修行話頭禪法者最好的指南。

    1、根基認識 二、立場

(一)除妄念

話頭禪的功能,有著不同的條理,第一層功能是除妄念。當翻譯公司赓續提起話頭,提得非常闇練時,雜念、妄圖、懊惱會逐步減少,思想會越來越清楚,乃至一炷香之間沒有妄念,都是正念分明地參話頭。這是參話頭的第一層功能。
當自己知道了什麼是妄念削減,或是沒有妄念的狀況,有助於在平常生活中少一些情感,這已是相當有用了,所以,參話頭即使沒有開悟,對人格、心性和涵養都有助益。參話頭不長短要開悟不可,但也不是不要開悟,而是不強求開悟。有一名禪眾說:「師父,我知道我這一生是不會開悟了。」他已為本身下定論是不會開悟的,雖然能夠老實地面臨自己,可是對自己沒有決定信念,是可恻隱者。

《法華經》中說,大通智勝如來禪坐了幾小劫的時候,悟境仍然不現前翻譯他坐了那麼長的時候,佛法還不現前,但是他並沒有失望,他對峙到最後終於成佛了。有人也許會想:「坐那麼長的時候不開悟,還要繼續坐嗎?」我們用禪法時,是當下接管、直下承當,不去管何時開悟翻譯或許下一念便開悟,或許下一生才開悟,都不要管它,即便八輩子、一百輩子不開悟,依然要繼續參話頭。只要如今還在世,如今知道要參話頭就馬上參,開悟時天然會開悟。在不開悟之前,誰能知道什麽時候會開悟?若是已為本身貼上標籤說:「這平生不會開悟了,等下平生再來吧。」如許很輕易生起退心,並且會對本身落空決心信念。所以,不要想這平生或是此次禪七可否開悟的問題,當下只是用方式、用話頭。


1. 不得貪求奧妙

「玄」示意難明的。「奧妙」有兩方面的註釋:一是理論上的奧妙,譬如哲學問題或宇宙人生事理,是需要經由思慮的;另外一種註釋是宗教體驗上的奧妙,指的是神通感應與身心變化。

很多人認為修定或參禪者,必然擁有「五通」的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或是在打坐過程中可能産生一些奇異的異象翻譯曾經有位禪師離開大眾獨自精進修行,住在距離寺院有一段旅程的小寮房裡,但依然隨眾過堂吃飯翻譯後來有一段時間,大眾沒有看見禪師來審問,還以為他入定了翻譯當這位禪師再次泛起時,方丈和尚問他:「為什麼你有一段時代沒來審問?」

禪師回答:「有一位天人,自稱被我的修行所打動,所以每天為華碩翻譯公司送飲食,因此沒有隨眾過堂。」

當家和尚聽完以後,立即訶斥禪師說:「我原以為你是個人,本來翻譯公司是個鬼啊!你怎麼和鬼打交道,人不做,卻要做鬼去了。不要搗蛋!」
禪師一聽,心中有所省悟地說:「華碩翻譯公司知道了!」於是回到寮房精進修行,此時,禪師斷除心中一切等候和乞求,打坐就是打坐,用話頭就是用話頭,從此今後,天人就不再呈現了翻譯

相傳浙江天童寺名稱的由來,是曾有一位禪師在打坐時,感應一名青衣孺子天天為他送供養,禪師於是問孺子是誰,孺子說自己是太白金星,只是顯現的是孺子相翻譯因為這個傳說,所以才被稱為天童寺翻譯近似這些經歷,都可稱為玄妙翻譯但是,請不要貪著修行時代産生的神祕經驗或奇異現象,貪著微妙等於是和鬼打交道,請萬萬要謹記在心。另外,也不要搬弄哲學或玄妙的理論,這些理論雖能愈談愈妙、愈神奇、愈深邃,但只是一種理論的思辯法,完全與禪法不相應。思辯也許有助於增長常識的知見,但是對於明心見性卻毫無幫忙翻譯

2. 不得將心待悟

不得將心待悟,是指不行有等候開悟的動機。很多人認為修行禪法是為了開悟,為什麼不能等候開悟呢?因為若是你每次打坐,便等候著要開悟,長此以往,精力上可能會泛起問題翻譯固然疑情的產生,是期待話頭給謎底,想要知道謎底事實是什麼,然則因為依然不知道答案,所以心中會有一種悶的感受。製造疑情的等候與開悟的期待分歧,只要有了期待開悟的心,就已沒法專注在話頭的方式上了。

有一次禪七,我看見一名禪眾方式用得異常綿密,連續坐了幾支香都沒有起坐,華碩翻譯公司想知道他的狀態,於是拿香板打他一下,這位禪眾被打以後,特別很是生氣地對我說:「師父!我差不多快要開悟,你怎麼把我的悟打散了!」我問他如何地將近開悟?他說本身的心已非常安甯,心中只有一句話頭一向問下去,愈問愈深,感受非常好,了局被華碩翻譯公司香板一打,將他的悟打掉了,心亂了,禪七也泡湯了,是以特別很是生氣。

其實華碩翻譯公司打他是為了實驗他,被打了香板以後,若他的回應是笑一笑,表示這是好的,有事理,但他的回應倒是非常生氣,這還算是有禪定功夫嗎?他是應當挨打的,因為他躲進了無事窟裡,心在無事窟裡不休地鑽,愈鑽愈深,他是在尋求、守候著準備開悟翻譯因為有強烈等候要開悟的心,所以他能坐得不錯,假設他沒有熱切尋求開悟的心,可能無法坐得那麼久。可以或許幾炷香不起坐,示意腿功不錯,但是被香板一打,讓他的懊惱無明悉數顯現,是以他的功夫是在於執著,若是他有《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態,就不致於發脾性了。

真實的大乘禪法,不是鑽進無事窟享受一份寧靜和安閑,也不是一向往下鑽,而長短常清晰邃曉本身正在用方式,心中不受任何狀態的影響。

禪七共修時,可能會有各類狀態産生,或許有人大哭大笑,或許有人大吼大叫,泛起這些狀況都是正常的。不明所以的人,會憂郁不知道將要産生什麼事,其實聽到或見到這些現象,要紋絲不動,並且告知本身:「世界所有的事各就列位,與本身無關,當下就是一句話頭翻譯」即使當下有人開槍掃射,也沒必要驚慌,翻譯公司不是正在參「什麼是無」嗎?你在參「無」,就算被擊中了,在臨終之時終於體驗到「什麼是無?」不是很好嗎?固然,你不需要憂慮,事實上,這類工作是不會在禪堂裡産生的。

修行時有將心待悟的動機,必然會有麻煩,輕易走入邪路。因為將心待悟,會將許多存在於潛意識中,自認為是悟境的境地浮現出來,任何光怪陸離的境地,都邑從自心產生,此時,你可能會認為本身就要開悟了,但事實上不是開悟,而是産生精力問題了。所以,用將心待悟的心態參話頭,可能會産生兩種情形:一是沒法深切用功,因為翻譯公司的心老是在等候、揣摩開悟,其實這是在打妄想;另外一種是可能産生精力異常,將一些從潛意識中產生的境地,誤認為是悟境現前。

悟,有五個條理:第一個條理是同一境,是身心的同一;第二個條理是光音境,聽到無窮的音聲、見到無限的光;第三個條理是伶俐境,譬如能聞一知十、下筆有如神助、七步之才,或是所做的判定十分準確,此時會認為本身已開悟了;第四個條理是悟境現前,本身感覺潇灑安閑,心中無涓滴罣礙,無任何懊惱現前,身心輕安而無承擔,感覺本身是開悟了,但這是真的開悟嗎?其實這是輕安境,而不是真實的悟境;第五個條理是開悟境,此時感受虛空破碎摧毀,大地落沉,這才是真實的開悟。

有人懼怕「虛空粉碎,大地落沉」以後,本身就會消逝,事實上,只要有了畏懼的心,是永久沒法開悟的。「虛空破壞,大地落沉」是形容「自我」已不存在,無內外之分,也無空有之別,此時是真正的開悟翻譯悟的五個條理,紛歧定是按部就班地從第一個條理到第五個層次,有些人剛開始修行,便能直接進入「虛空破壞、大地落沉」的條理,這是屬於頓悟了。

3. 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將心待悟有關,因為開悟以後就是證得果位。一般外道會自稱證果來惑眾,以本身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回響反映和經驗,自認為已證得某種果位。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很多大徹大悟的禪師,不會自稱證了什麼果位,很多宗派的開創者也不會說本身是某種果位,或是已超凡入聖,真實的修行者是不等候、不認可,也不會去宣揚本身證得果位,而長短常強調不執著與無懊惱。

在釋迦牟尼佛時期,證得果位如同異常輕易,證初果、二果、三果的人不可勝數,證阿羅漢果的人也許多。釋尊的十大門生是大阿羅漢,別的還有五百大阿羅漢,而在《阿彌陀經》裡則有「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些也都是阿羅漢。因為是佛的時代,所以證得果位的人相當多,可是佛涅槃今後,就不曾見到有這麼多人證得阿羅漢果了翻譯迥殊是大乘佛法,不強調也不正視證得什麼果位,而是以菩提心與出離心為第一,若是乞求證得妙果,畢竟會致使負面的影響。

4. 弗成自生疑慮

不成自生疑慮,是不嫌疑自己、不懷疑方式,也不思疑先生和佛法僧三寶。思疑自己等於是懷疑三寶——思疑本身能否用上方式,或思疑自己是否該修行,這都已分開了佛法翻譯佛說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端視自己願不願意修行,願不肯意認可或接管成佛的決心信念,只要能發起成佛的決心信念,終究一定會成佛,這是無可置疑的翻譯

或許有人覺得禪宗說不可以嫌疑,又說參話頭需要有疑情和疑團,這豈不是相互矛盾?其實其實不矛盾翻譯禪宗所說的不要有疑慮,是指不思疑自己能不能修行或該不應修行、不思疑佛法所說、不懷疑正在指點你修行的先生,和所指點的方式正不准確。要嫌疑的是這位教員所指點的佛法觀念,若是違反三法印的原則,那你就要趕緊脫離他,因為這位教員不具備正信和正知正見;如果他所指點的觀念,沒有違反三法印的原則,那麼這位先生等于可以相信的。疑心生暗鬼,只要有思疑心,便會落空決心信念,也就是以無法提起用功的心了。

而建樹堅忍的信心,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條理是仰信、第二個條理是解信、第三個條理是證信翻譯

證是實證,是本身已經體驗到了;解信是指所說的事理與三法印相應;仰信則是雖然你不知道或不熟悉,可是因為許多人都說佛法好,或是說某位老師是具有正知見的善知識,所以你也接管了翻譯

5. 不得生可駭心

參話頭禪的第五個原則,是不得生恐怖心。《心經》中提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之所以會產生可駭心,一種可能是對而今缺少平安感,另外一種多是對將來落空標的目的感翻譯目前沒有平安感,是因為懼怕不知什麽時候會蒙受危險、冤枉,或遭他人佔便宜,為了求得安全保障,有人是以金錢來保障本身平安,譬如出門要買觀光保險、為房子買火險,或是為生命保壽險……林林總總的保險都買。可是,保險公司真的能保障房子不失火、保障飛機不出事、保障你天保九如嗎?事實上,這些保險只是保障了親人,當本身失事或死亡時,讓家屬取得保險補償翻譯所以,缺少安全感而憂慮懼怕是沒有效的。也有些人得了重病,驚駭死亡的來臨,然則聽過佛法的開示後,他們就不怕了翻譯當驚駭心消失時,反而可能活得長久一些。

有些懼怕心是在獨自打坐時產生,尤其是晚上想起只有本身一小我在打坐,就有恐懼感,覺得門窗或天花板仿佛都會發作聲音,擔憂是不是妖魔鬼魅行將泛起等,因為心中懼怕而沒法繼續打坐。當翻譯公司心中產生懼怕時,無妨告知本身:「不管任何東西泛起,都歡迎一起來打坐翻譯」只要如許想,就不會那麼懼怕了。

華碩翻譯公司有一名落發門生,多年前在法鼓山預定地上,一間窄小的老房子裡獨自打坐,剛開始的頭幾天晚上,無論是打坐或睡覺,都能清晰聽到天花板上傳作聲音,像是有人在拖沓繁重的物體。老房子的天花板很薄,他擔憂有重物掉下來,於是愈聽愈害怕,然則開燈查看,又不見有任何狀況,可是一關燈繼續打坐,就又會聽到同樣的聲音翻譯後來,他對著發作聲音的處所說:「嘿!我不怕你了,你要怎麼樣都可以。我此刻要打坐,你乾脆當我的護法好了。」說完以後,從此再也沒有聽到聲音了。

別的,有些人的懼怕,是來自身體所產生的回響反映,譬如打坐時懼怕腿痛、腿麻,擔憂雙腿會因此而無法行走;有人打坐時只要一閉上眼睛,便感受像是掉進無底深淵一樣,一向往下沉,好像要掉入地獄了,因而驚叫、喊救命;有人則是懼怕本身會像火箭一樣衝上屋頂,這都是因為泛起反常的身心體驗,所釀成的懼怕。無論是何種緣由,只要有一絲恐懼心泛起,就無法繼續打坐了翻譯事實上,會產生懼怕心是與本身有關,其實只要不驚駭,本身感應懼怕的境地就會消逝;愈是驚駭的話,可駭的境地會愈多。一個禪修者是隱諱有驚駭心的。

還有一種驚駭心的狀況:我有一名門生在禪七時代異常用功,方法用得相當得力,可是在禪七的第五天,他倏忽說不再打坐了,華碩翻譯公司問他原因,他說:「因為我怕本身坐得這麼好,繼續坐下去會開悟翻譯」我問他:「為什麼怕開悟?」他說:「師父,不瞞你說,我的女朋友還在等著華碩翻譯公司,假如我一開悟,就會不要女朋友了。因為開了悟的人,是什麼都不要了的,這樣我會對不起華碩翻譯公司的女同夥,所以我不敢開悟。」竟然會有這種人!期待開悟的心是有問題的;害怕開悟的心是恐懼心,也是有問題。其實開悟之後,依然是過著常人的生涯,已有親屬配頭的人,只要將配頭視為同修的菩薩就行了,有什麼好懼怕的?

6. 果斷的信念

果斷的信心,是深信自己必然能成佛,並且深信本身必需修行,所以要愛護保重修行的機緣。有首偈子寫到「人身可貴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此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指人身是十分可貴的,今生已獲得人身,若是不知道愛護保重地用此生的色身來修行,要比及哪平生才能再取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有個觀念害人匪淺,就是在一些民間故工作節中,經常看見江洋悍賊都會說:「死沒什麼好怕的,砍頭碗大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英雄翻譯」這句話聽起來仿佛是相信有來生,事實上,說這類話的人不僅不懂因果,也不知道人身的難能寶貴。在六道眾生當中,只有人的身體能做為修行工具,稱為「道器」。既然今生已經獲得人身,已聽聞佛法,當然要好好地應用人身來修學佛法。必然要相信今生若不珍惜修行佛法的機緣,一旦錯過當下這平生,將會萬劫不復。

 



《聖嚴法師
話頭禪》——*話頭禪法*()

(一)不可思議的話頭

所謂「話頭」,虛雲老和
註釋:在未有這一句話之前是什?也就是說,參話頭子的,是要知道在未有說話文字可以表達之前,那是什,而不是要去解釋這句話頭。沒有說話文字,透露表現一切說話文字皆無法表達,事實上,此即難以想象。弗成思,是沒法思考、琢磨;弗成議,表示沒法以文字表達,不成思弗成議即是話頭翻譯

不會
生副感化、不會產生想像空間,而且是一句無意義的話,如許的話頭是最好的翻譯南北朝期間,禪學大師傅大士形容得相當適切,他說︰「空手把鋤頭翻譯」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手中是空的,但卻抓著鋤頭,這是沒法以常識理解的;又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這也和常理不響應。像這兩句無法以常理來诠釋的話,便可當做話頭翻譯還有其他的話頭,比如「東山川上行」,東邊的山在水面上走路;「東山下雨西山濕」,東山鄙人雨,結果西山是濕的,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國禪宗最盛行的一句話頭是「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是問: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到中國,帶來了什麼?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禪法從初祖摩訶迦葉傳至二祖阿難,然兒女代傳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而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翻譯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然則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翻譯

壹、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懊惱!

話頭禪的修行,是以一句話頭來達成以下目的:

 

有人會覺得仿佛祖師們的殺心很重,怎麼見到什就殺什,殺氣騰騰滿恐怖的。其實,這都是要修行者決心放下一切,不執著任何一樣器材,智慧才會現前。

常人平日會執著
些器材?一種是執著身體,叫做「身見」,另外一種是執著和身體相幹的事物,甚至於觀念、名位、經驗等,所以禪宗的祖師們發現話頭,要以話頭將所有執著心盡殺;若是捨不得殺、捨不得,將是個懊惱鬼,會四種魔所困擾,此中,蒙受天魔困擾的人,就是因心中有執著翻譯有些人能放下一切,但卻相當執著於本身的修行經驗,而且自傲滿滿地認本身修得很好,這類人固然決心信念堅實,慢心卻也同樣堅固翻譯會執著自己的經驗,就是因沒有處理自我的魔障。

話頭是金剛王寶劍,這把寶劍是在有散亂心、懊惱心泛起的時刻用,並且在開悟之前用,開悟以後繼續用。
開悟以後依然要用?若是開悟之後執著本身的悟,就成了死心塌地,所以悟後依然需要繼續用話頭,這是「保任」翻譯悟前悟後都能用,所以話頭是一種非常好、異常乾淨俐落,而無一絲牽掛的禪修方式。


《聖嚴法師話頭禪》中,把話頭的各個方面,都完整的介紹了翻譯在此綜合幾個要點簡介以下:

(二)常用的四種話頭

參任何話頭,千萬不能和自我中間連在一路,若是參到最後老是圍繞著自我,將會成為一個狂妄心、自私心非常強的人。所以若是本身發現了話頭,要先去請教師父這句話頭能不克不及參?不然最好照舊老老實實地用師父建議的話頭。以下是四種禪宗經常使用的話頭:

因為對存亡不清晰、一片茫然,所以要用話頭產生疑情,疑死活的基本是什麼?疑煩惱的基本是什麼?幫忙自華碩翻譯公司發現存亡是什麼?當疑團破裂破壞,連同執著、懊惱、自我中心也一路粉碎,此時才能體驗到真實的自由安閑。


當六祖惠能照舊居士時,偶然聽一位居士誦《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時,當即開悟了。像六祖惠能如許沒有人為其講解,只是聽聞佛經就開悟的,其實是少之又少。

漸修頓悟是正常的,因為漸修,所以參話頭也有次第,也有層次。參話頭有四個條理:第一個條理是「念話頭」,第二個層次是「問話頭」,第三個層次是「參話頭」,第四個條理是「看話頭」。固然古代的祖師沒有提出念話頭的說法,但是有這樣的事實,所以我將它提出來。華碩翻譯公司所講「念話頭」的意思,是指參話頭,卻還沒有疑情生起,此時的狀態等於是在念話頭,也就是念一句話頭翻譯念話頭能代替、化解雜念和妄圖,使你當下有所寄託,進而清楚地知道此刻本身是在念話頭翻譯

若說想要比及來生再修行,但是你可以或許包管本身下一生仍然生而為人嗎?

我常勸勉禪修中的人不要怕腿痛,不要感覺腿痛很不是滋味,而應當感恩本身而今有兩條腿可以或許盤腿修行,若是成了四條腿、八條腿的眾生時,便失去打坐的機緣了翻譯也有人憂慮腿如此的痛苦悲傷,打完禪七後是不是還能行走?若是有這樣的動機,那麼此身就已算是荒蕪了。禪七時代都沒法念念分明、時時用方法,悍然不顧地將全數生命投入,當翻譯公司脫離了禪七道場,還能有精進的機遇嗎?惟有在禪七中努力操演克服各種困難,在翻譯公司回到平常生涯中,碰到種種境地現前時,就不至於倉促失措,也會比力容易調整自心了。所以,必然要經心投入用方式,不浪擲每秒鐘;只要你一分一秒打了妄想,生命就少了一口呼吸、就流失了一段時候。

可是有人誤解「此身不向此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為今生必然要證得阿羅漢果,若是無法證果,便對修行失去了信念。這類心態也是毛病的。今生能擺脫生死,固然最好,即使沒法解脫死活,只要心念改變,願心和決心信念堅固,這也就是得「度」了。

堅韌的信念,一定是從修行的體驗中取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時候裡都無法靜下心來,修行的信心是不輕易產生的,那你再次加入精進禪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因為對本身落空決定信念,只感覺打禪七是受罪,於是便認為只有傻瓜才會去受罪了翻譯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勉力用功,就會斷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人緣。若是無法提起信心,心中焦躁時,只要生起忸捏心,以懺悔心痛切地拜佛懺悔,心就能逐步安甯了。

貳、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修行話頭禪時,不管參哪一句話頭,腦海裡出現的任何答案,都是本身的妄圖,是從潛意識產生的,即便呈現了上千、上萬個答案,都不是正確的謎底,因為參話頭不是本身給話頭謎底,也不是本身問本身,而是問那句話頭,要那句話頭給你謎底。只有無法以思惟、說話、文字表達,並且能破無明、除執著的,才是真實的謎底,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開悟了,因為開悟不是這個模樣。

在修行的進程之中,不要老琢磨著什麼是開悟,琢磨開悟永久無法開悟,要老厚道實不竭地用話頭。既然沒有答案,還要不要繼續參?要。這是修行的工夫。功夫到了,有沒有答案不是問題,或許有謎底,或許底子沒有謎底,然則修行的工夫卻谙練了。

一、根基認識

話頭只是方式,不是道理,也不是要寫文章或辯論,所以不要去闡發、诠釋、研究話頭。對話頭進行思考、分析,會造成頭部發燒、發脹、痛苦悲傷,身上的血、氣輕易往頭頂衝,這時可能會產生兩種狀態:一種是變得神經質,另外一種是頭痛翻譯參話頭時,千萬不要思考,身心沒關系張,而是輕鬆,清楚知道本身在不斷地參話頭,並以話頭來粉碎邪念妄圖,使邪念妄圖無力且無處可藏,此時思想十分清晰地知道本身在問、在參話頭。

雖然是要話頭給謎底,但如果是一邊參話頭一邊想:「話頭怎麼不給我答案?話頭啊!華碩翻譯公司已很急,等了幾天,怎麼還不給我謎底?話頭啊!沒剩幾天了,我還沒有獲得答案,話頭啊!翻譯公司要給華碩翻譯公司謎底。」這類心態也不正確。有些人因為瞭解了出現任何謎底都是錯的,所以覺得問話頭很無聊、沒有味道,於是放下話頭休息,享受打坐的清淨平穩,只求心中無邪念。如許的打坐只能感觸感染一份粗淺的輕安,不會有更深的體驗,更不成能開悟、明心見性。

禪宗形容這類狀態為「黑山鬼窟」,「黑山」意即沒有光亮,「鬼窟」則是鬼住的洞窟翻譯這雖然有助於安定身心,然則與大乘禪法不響應,特別是與話頭禪不相應。話頭固然不會直接給謎底,但能使你得到「無」的答案,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和「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所指的「如來」,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金剛經》說得很清晰,如有三十二相即是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但轉輪聖王也是如來嗎?不是。不著相,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壽者相是時候相,眾生相是空間相。在空間當中你我對立,有你就有我,有我才有翻譯公司,多數的「你」就釀成眾生相翻譯為什麼有眾生相?因為有華碩翻譯公司相,破華碩翻譯公司相以後,便能破人相、眾生相以及壽者相翻譯但是眾生因為所有相都沒有破,大事未明、存亡心未了,所以需要參話頭翻譯

 

禪宗祖師以「蚊子叮鐵牛」的譬喻,來講明參話頭應當抱持的精力:蚊子叮咬人畜是為了吸血,若叮咬的是鐵牛,那就無血可吸,這現實上是形容參話頭要進修蚊子叮著鐵牛不摒棄的精力,在同一個位置上絡續地叮著,不變換位置地一向叮下去翻譯最後牛消逝了,蚊子自己也消逝了,再也沒有想要叮什麼,然則牛還在不在?在,只是對蚊子而言已不需要了,因為叮到最後,蚊子本身死了。這是譬喻參話頭要廢除一切執著,所以盯住一句話頭一向參下去,參到最後,話頭仍然是話頭,然則自我不見了,而這才是參話頭的目的。

1. 念佛的是誰?

習慣念佛者在起頭參話頭之前,可以先念經,可是念了幾句以後,便要提起話頭連續地問:「念佛的是誰?」可是當你在問「念佛的是誰?」時,卻自我回答:「念經的是我!」固然常識上是本身在念佛,但這個「我」是妄圖、執著、懊惱的華碩翻譯公司,不是智慧、清淨、無我的「我」,所以這個答案毫無氣力,不是准確的翻譯此時該怎麼辦?照舊要立刻提起話頭。

若是感受問「念經的是誰?」問得很無聊,或是本身已沒有在念經,所以對於問「念佛的是誰?」覺得奇異時,可以改念經號,直到無聊的感覺消逝後,才再提起話頭。若是又感覺無聊,就再念經,但是念佛的時候不要太長,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經以後,即提起話頭來參。

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難以想象的禪法。既然是難以想象、沒法诠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遍及流行的一句話頭,並且是當時特別很是有氣力的一句話頭翻譯如今的人距離達摩祖師的時期已很遙遠,若是參「祖師西來意」這句話頭,大概氣力不大,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祖師」翻譯

祖師若何帶來禪法?又若何傳法給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禪師?此中有一則「斷臂求法」的故事:當達摩祖師於嵩山面壁時,慧可禪師來到嵩山向菩提達摩求法。慧可禪師說:「華碩翻譯公司的心不安,請翻譯公司替我安一安。」菩提達摩說:「好!將你的心拿出來,我替翻譯公司安。」慧可禪師即速回過念來尋覓本身的心,要拿心給菩提達摩安,然則卻遍尋不著,就在慧可禪師說「找不到心」確當下,已經體悟了何謂禪法翻譯若何安心?無意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久安不了心。

有心可安是次第禪法,這是常人平常採用的方式,也就是以數息觀、不淨觀、人緣觀、界分別觀,或念經觀、慈消極等各種觀法,使妄念逐漸削減,到達安心的目標。事實上,這樣的安心其實不完全,只能讓心沉澱、恬靜,仿佛感受沒有煩惱了,但碰到重大狀態,也就是大瞋、大貪、大問題呈現時,心情又會出現懊惱。猶如將明礬投入混濁水中,由於明礬的感化,使濁水裡的汙濁物,逐漸結成固體向下沉澱,是以水面上所見到的是清淨、透明的,然則沉澱物依然在水底,若是往水中攪動,沉澱物還是會泛起。用話頭禪法,不只是將汙濁物沉澱罷了,而是從底子解決,將裝水的容器一路粉碎,此時才是真實的清清新爽。若是懊惱再次泛起,就再次用話頭將其底子破壞,如此不中斷地一向參話頭。

別的,用五停心觀或四念住觀的方式,是讓心有出力點可寄託,就可以是以從散亂複雜的狀態,逐步成為集中間,然後到達同一心。而修行大乘禪法時,是否也需要經過相同的次序遞次呢?以華碩翻譯公司的經驗來講,有過集中間和統一心的經驗是很好的,因為心在對照安定時,參話頭容易得力,若是再加上存亡心極度火急,疑情和疑團就更容易構成,不然,若是心裡極度紊亂,就無法立刻將話頭使上力翻譯

此刻禪宗所用的話頭,都是祖師們曾用過的,那麼自己是否是也可以發明話頭?這要根據這句話頭是不是有氣力、能否延續疑情來判斷。就像嘴裡吞了一顆內餡十分好吃,可是十分燙的湯圓,又因為內餡太美味了,固然燙口,卻捨不得吐出一樣,此時心中只想將湯圓盡快吃完,或讓湯圓盡快變涼,不會有其他的雜念。若是本身發現的話頭,可以或許產生這種感觸感染,就能夠參;若是這句話頭,有時似乎會讓翻譯公司產生疑問,卻只能維持一下子,氣力不強,沒法使疑情延續接續,那麼這樣的話頭只是妄念。雖然禪宗所利用的話頭也是妄念之一,但倒是能震動警醒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話,所以可以成為話頭。


第四、話頭能使我們開悟翻譯


第二、話頭能使華碩翻譯公司們的心集中、安甯;

第1、話頭能治狼藉與除昏沉;

貳、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1、話頭是什——「金剛王寶劍」威力驚人 2、參話頭有什功能?——話頭能斷一切懊惱

破本參之前叫做「參話頭」,破本參以後叫做「看話頭」翻譯固然是參一樣一句話頭,然則心態改變了翻譯什麼是改變後的心態?就是知道懊惱是什麼,然則因為依然有懊惱,所以要繼續參「若是完全沒有懊惱的時刻,是什麼情況?」、「假如到達和佛完全一樣的境地時,又是若何?」疑團會一個個泛起,所以要繼續用這句話頭到達終究目標。是以,有祖師說,大悟多少次,小悟幾許次。

(四)破牢關

大悟就像將整塊冰一敲為二,小悟就像分裂開很多冰塊,再一塊塊地鎚碎。因為冰塊若是不延續鎚碎,一旦碰到冷空氣,這些敲碎的冰塊又會融會在一起翻譯持續地鎚,鎚到沒有任何冰塊存在為止,也就是重關一重一重地破,破到最後叫做「破牢關」。「牢」是生死的缧绁,牢關是存亡關,破牢關就是出離存亡、出離三界,從此以後,心不再受到三界所有懊惱的束縛。所以,話頭長短常有效的,可以或許一向用到出三界


所謂「出三界」,相當於天台宗別教的菩薩條理。天台宗判教,分成「藏、通、別、圓」四教,每一教的佛、菩薩,層次都紛歧樣。以別教的菩薩而言,從初地菩薩起頭即出三界,稱為「法身大士」,可是也有人認為,八地菩薩才是真正出三界翻譯修行禪法的人不管這些,只要本身仍然有邪念、妄圖、情感和懊惱,就用話頭;不管本身是大悟、小悟,或是沒有悟,都是接續地、不休地用話頭


小乘認為了存亡必然要證阿羅漢,而禪宗所謂的「死活心破」,是除懊惱,可是除懊惱不等於永久斷除,因為悟後煩惱、別離心的殘根仍在,明心見性不等於已成了完全的、事實的、圓滿的佛。明心見性所見的是理性佛而不是究竟佛,然則見到了理性佛,就可以使修行的決心信念不退,會繼續修行下去翻譯
 

(一)初發心的立場

不管是老參或新學,每次禪七必然要抱持初發心的立場來實習方式翻譯所謂「初發心」,是讓本身像剛最先修行一樣,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利害,最主要的是,從而今開始的每個動機、每段時間都要用方式。禪修雖然特別很是正視打坐姿式和方式,然則,不是打坐時算不算修行呢?算,從禪七報到開始,一進入禪堂的環境後,就必須每時每刻、分分秒秒賜顧幫襯方式,而這個方式就是話頭。

以初發心的態度練習方式,不休地告訴自己每次都是新的最先,都是第一次,不然會常常和本身比力,對照昨日與今日的狀態,對照剛才與現在的差別;對於欠好的狀態,感應懊喪或後悔,對於好的狀況,則起貪著或紀念,這都是將本身放在過去,而忘了現在正在用方式,總是在妄想之中患得患失,華侈時候翻譯唯有不斷提示本身每一個動機、每炷香都是新的入手下手,不與之前比力,不判斷自己現在是前進或退步,回到初發心,只要目前用方式用得很安甯、很清楚。所以,初發心的修行態度很是主要。

剛進入禪修時代,分外是精進禪七,身心狀態可能還沒有順應、習慣,沒法立刻進入方式,心可能還在禪七道場之外,還未收回來,容易產生妄圖,所以可能在禪七的前幾日依然沒法安心,因為方式用不上而魂飛魄散翻譯這只是日常平凡貧乏練習,要對自己有耐心,不要因為身心調適的問題,即認定本身不合適修行翻譯打起精神來,不要對自己失望,也不要思疑方式,而且告訴本身:「華碩翻譯公司需要用方式,我需要修行!」

(二)話頭的條理

話頭方式的使用因人而異,並不是一成不變。話頭禪也有次序遞次,雖然禪宗說頓悟,可是修行時是漸修而頓悟的,雖有頓修頓悟的人,卻非常少見。所謂頓修頓悟,是指不需要顛末長時候修行,只要聽到一句話,或接觸某種狀態以後,所有懊惱立刻脫落,這就是頓悟翻譯在釋迦牟尼佛期間,稱頓悟者為「慧解脫阿羅漢」,示意他們見到佛時,只是聽到佛對他說一句話:「善來!比丘翻譯」就當即證得阿羅漢果了,於是又稱「善來比丘」。

佛涅槃以後,還有無如許的人呢?有。佛經記載,在無佛之世,有一種人不需要聽聞佛法,而是本身透過窺察,接觸到某種事物或狀況,俄然之間開悟,如許的人稱為「獨覺」或「緣覺」。然則有佛法時,這類狀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乃至底子不會發生翻譯在中國禪宗史上也有頓悟者,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翻譯

 

(一)憨山巨匠的六個原則
明代末年憨山巨匠曾經提出了參話頭的六個原則,不但對那時來講很有效,現在對我們而言,依然非常有效,即便在將來也一樣是有效的,並且對任何人都有用。而今將六個原則逐一說明以下:

(三)破重關

破本參以後,葫蘆縫又彙合起來,所以照舊要持續參話頭,將葫蘆縫繼續衝開,多次以後,也許裂痕會越來越大,或是會在很多地方泛起裂縫,這叫做「破重關」。不管是第一層的破本參,或是第二層的破重關,都是用統一句話頭翻譯

2. 未出娘胎前的本來臉孔是誰?

別的,習慣數息者若是一起頭沒法馬上參話頭,也能夠先以數息法來放鬆身心,在數了幾回以後,便開始參話頭。不一定要比及完全沒有妄念才參話頭,否則,整個禪修時代可能都只是在數呼吸,而沒有機遇參話頭了翻譯

當你清晰知道本身在數呼吸,心念對照平穩時,就可以起頭參話頭。此時心裡或許依然有雜念、妄圖,不外沒有關係,要以話頭來替換妄圖。數息者所參的話頭,我的建議是「未出娘胎前的原本面目是誰?」。

何謂「未出娘胎」?不要自以為:「未出娘胎前華碩翻譯公司是個鬼、是個靈魂、是中陰身、是第八識……」或是認為需要去修神通,修成神通後,就可以知道曩昔世的本身事實是誰,或是去問能知三世的算命仙,這些想法都是妄念、是魔翻譯所謂「未出娘胎前的本來臉孔是誰?」的意思是「 沒有生與死的正本面目是誰?」。

何謂「沒有生與死」?「出娘胎」是生,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後可能又會再出娘胎翻譯「娘胎」指的是什麼?人的娘胎是胎,動物的娘胎也是胎,眾生在存亡當中打滾,等于出娘胎。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有生命,那麼,我們在無始之前是什麼?

所以,參「未出娘胎前的原本面貌是誰?」,是要參「無始之前還有什麼?」、「還沒有入手下手生與死之前是什麼?」,若是自問自答:「無始之前是真如、是佛性、是如來藏……」凡是給話頭任何謎底或名詞,都是錯的翻譯

既然任何謎底都是不對的,那還要繼續問下去嗎?要翻譯用話頭將一切執著、妄圖、邪念全部打得粉碎,在毫無餘地、沒有退路的時辰,正本面目是什麼?像這樣問下去,就是在參話頭。

3. 拖著死屍走的是誰?

另外一句話頭是「拖著死屍走的是誰?」。華碩翻譯公司們這個身體只要一口吻上不來,就成為死屍。而當身體正在動的時候,到底是誰在動呢?

若是是身體,可是身體經常在轉變,假如是心念,心念也經常在更改;也有人說是靈魂、有人說是元神,更有人說是佛教所謂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或稱為神識,可是這都不克不及解釋拖著死屍走的是誰,那麼事實是什麼在拖著死屍走?

其實問這句話的目的,並非要問你的神識是什麼,或者你平生又一生的業力是什麼,而是問拖著這個死屍的原本臉孔是誰?這與「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問的是同樣的工具翻譯

4. 什麼是無?

若是感覺「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或「拖著死屍走的是誰?」句子太長,可以參比較簡短的話頭,例如「無字公案」的「無」,也就是「什麼是無?」翻譯

「無字公案」源自唐代趙州從諗禪師與門生的應答。有一天,一位門生問趙州禪師:「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狗有無佛性?」

趙州禪師只回答一個字:「無。」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狗也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可是趙州禪師卻回覆「無」,為什麼?這個「無」事實是有佛性照樣沒有佛性?趙州禪師不再回覆,而是要門生本身去參。其實,趙州禪師所說的「無」,指的是佛性。然則,真的有佛性這樣工具嗎?沒有翻譯這是因為眾生執著,為了利便度化眾生,所以才權巧方便說有佛性,事實上沒有一樣東西叫做佛性。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執著有佛性,要斬;說「無」就是佛性,也差池,只要有任何回覆都是魔,都要斬。


二、參話頭有什麼功能?——話頭能斷一切煩惱

用話頭能廢除五蘊,連意識也能一網打盡,此時一切邪念妄想都不會生起。然則這與沒有邪念妄圖,覺得輕鬆、康樂和安甯的境地分歧,後者依然有想蘊、行蘊、識蘊、受蘊,並非五蘊皆空的境地。實證五蘊皆空時,即是《心經》所說的,甚深般若波羅蜜泛起了;甚深的般若泛起,就可以離一切執著、懊惱、劃分心的苦,這是話頭的功能翻譯若是不清晰話頭的功能,也不知道話頭的謎底是什麼,就是處在乎識茫茫、花天酒地當中。

有人說,嬰兒不會說話,也不懂思慮,是不是就是話頭的境界?現實上,嬰兒不會措辭和思慮,這是處於一種混沌狀況,不是佛的果位。佛的果位或是已斷懊惱而證菩提的境地,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沒有執著,「生其心」是樣樣分明。心中毫無執著,既無自我煩惱,也無自我的立場,然則該反映時,清清晰楚、明明白白應當若何反應。這分歧於嬰兒心,也不是赤子之心,嬰兒還沒有經過進修,所以心智未明,並且嬰兒會哭、會貪、會孤單,是以,若將不會措辭、不會思慮的嬰兒階段同等於擺脫的境地,這是將混沌、迷暗、愚笨誤解為無欲、無我的聰明翻譯

有人自認為平居很少有懊惱或情感,心十分安定。情感安穩的人長短常成熟、有涵養的人,如許的人是值得相信的,然則這不等於沒有自我中間。情感平穩與了生脫死無關,因為如許的人仿照照舊不知道生死心是什麼。

1. 念話頭

在什麼狀態下需要念話頭?當邪念、妄圖許多,心十分狼藉時,延續地念話頭,能產生猶如持咒的功能,心會逐步安定。持咒能入定也能開悟,然則念話頭與持咒不同的是,持咒是絡續地持,話頭則是念了一段時候,心逐步太平以後,本身會對所念的話頭產生疑問,比如參「念佛的是誰?」時,話頭念得妄圖愈來愈少以後,會產生疑問,想要知道念佛的事實是誰?有疑問心產生,才是問話頭的層次翻譯

2. 問話頭

固然已有疑問心產生,可能仍然有妄念泛起而將話頭打斷,所以必需延續不竭、綿綿密密地繼續問話頭。若是問話頭問得毫無中斷,則是進入了參話頭的條理翻譯

3. 參話頭

參話頭是進入大疑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所以,參話頭是聯貫不停地一句接著一句,如泉水般綿綿不斷地湧出。此時不再注意身上的痛、癢、麻等感觸感染,也不會注意環境中有什麼事,而是進入了話頭的疑情中翻譯此時自己的身體是一句話頭,全部生命是一句話頭,全宇宙都是一句話頭,遮天蔽日就是一句話頭,即便鳥啼聲也是一句話頭,話頭涵蓋了所有的一切。

古代禪師們常常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與悟到底有什麼關係?

疑情不是懷疑,而是絕對相信自己和諸佛完全一樣,只因為本身有懊惱,聰明心還沒有泛起,不清晰本身的佛心、佛性是什麼。是以,參話頭起疑情,現實上是要問本身和諸佛完全溝通的佛心和佛性是什麼?還沒有邃曉、清晰之前,稱為「大事未明」。所謂「大事」,指的是死活大事翻譯為什麼生死是非常主要的大事?因為人不但被煩惱的生生滅滅所困擾,還要受死活流轉的果報,亦即未悟之前是隨業受報,而隨業受報就是因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只有悟後才能自立生死。

因為「死活未了,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所以表情極度沉重,很進展知道謎底,此時要捉住話頭,聯貫不停、延續接續地問下去,讓「大事未明」的疑情逐步構成疑團。疑情是本身製造的,疑團則像是被疑情圍困,本身在疑情當中而不是在製造疑情。此時,本身自己只有疑情,思想不會思考其他的事物,既無時間感,也無空間感。

進入疑團時紛歧定有話頭要問,而是感受被疑情團團覆蓋,有一種非常悶的感受。悶什麼?就長短常想要知道答案。禪宗形容在疑團的狀態下,猶如置身於一隻從未剖開的悶葫蘆裡。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一名竺摩法師,他畫的畫十分好,字也寫得很好翻譯他曾經送我一幅畫,畫中有幾隻葫蘆,葫蘆上畫了幾隻蟲,這幾隻蟲看起來不知道在找什麼,旁有題字——「打開悶葫蘆」。竺摩法師知道華碩翻譯公司在指點禪坐,於是送我這幅畫。這幅畫很有意思,深具禪意,畫中的幾隻蟲猶如參禪的修行者,想要打開葫蘆翻譯「打開悶葫蘆」的主題,便點出了參話頭的人,要將本身的悶葫蘆打開,悶葫蘆未開之前是在疑團當中,打開後就是開悟了。

參話頭必然要有疑情,從疑景象成疑團以後,自己就像在一隻悶葫蘆裡,希望那隻葫蘆能爆炸而且破壞,因為悶葫蘆破壞後,便能見到本身的個性,這叫做「明心見性」。也可能沒有經過疑團粉碎的階段而明心見性,但如果是經過從疑情到疑團破壞的進程,明心見性的氣力就會相當強。「明心」是聰明心現前,「見性」是見到空性。有智慧,所以能斷懊惱,懊惱斷除,所以能見到空性。參話頭開悟之後,就會進入看話頭的條理。

4. 看話頭

禪宗所說的悟,不等於開悟以後,從此不再有任何心理上的問題,而是指一種見到空性和聰明現前的經驗。因為自我習慣和懊惱的根還沒有斷除,仍然需要繼續用話頭。一句話頭一向參下去,看住話頭,連結開悟時明心見性的狀況,接續地連結它、調養它和增進它,猶如種下一盆花以後,需要逐日賜顧幫襯,為它澆水、施肥及賜與日照。悟後需要延續看話頭的保任工夫,等于為了賜顧幫襯明心見性後的心性,不再被懊惱所困擾與污染翻譯
 

2、立場

有人也許會感覺話頭固然長短常鋒利的金剛王寶劍,可以或許破一切執、破一切魔,然則參話頭參了半天沒有謎底,並且有謎底泛起都是錯的,那麼,還要繼續參下去嗎?

修行是一種逐漸改正、調劑自己身心狀態的練習,所以練習時大多是疾苦、委曲的,若是身體感受不習慣時,要用方式;觀念上不熟習時,也要用方式,必需對峙本身現在所做是對的、是需要的,沒有人能委曲本身,將身心安住在修行的情況和方法上。惟有自華碩翻譯公司勉力,心才能逐步安定,方式才會闇練。猶如穿新鞋,很少有新鞋一開始穿就是恬逸的,大多半都需要穿幾天以後才能順應,修行也是一樣,因為沒有常常演習方式,才會感應不習慣,所以要鼓勵本身去谙練方式翻譯()

       

    一、方法 2、疑情 三、兩種輔助的方式 四、平常生活中的用法——提話頭

 

第3、話頭能使我們的心統一和入定;

(二)破本參

參話頭的第二層功能,是不管悟前悟後,都要抱著一句話頭。所謂「抱著一句話頭」,等于緊緊地用這句話頭,不摒棄、不失望、不嫌疑,而且延續不息地用它翻譯一直參著的話頭稱為「本參話頭」,「本」是底子和基礎。這句話頭是從初發心、剛最先參禪時就用起,無論是自己發現的或是師父給的,這句話頭必然是震動了你的道心、震動了翻譯公司的警醒心,讓翻譯公司警醒到本來有本身不知道、不清晰的主要大事,這真長短常糟,所以必然要知道這件大事事實若何,於是對話頭產生了疑情。當疑景遇成疑團,忽然間疑團破了,就叫做「本參破」、「破本參」或是「破初參」翻譯

所謂「破本參」,就像自己被關在悶葫蘆裡和葫蘆一路成長,不曾從葫蘆裡頭出來過,不知道葫蘆外的景象事實是什麼。比及有一天葫蘆從藤上掉落,摔裂一條縫的同時,你從這條縫中見到了一些亮光,可是不久這條裂痕又密合了,固然你還是在葫蘆裡沒有出來,然則已見到葫蘆外的光,這便是「破本參」。

這道光是譬喻佛性或空性。見到光的這一刹時,是自華碩翻譯公司中間的懊惱、劃分都間斷了、脫落了,也就是已經知道了脫離自我中間或自我執著的情形翻譯固然脫離的時候不長就又回來了,但是知道葫蘆外面是有光的,從此今後,修行的信念會異常堅固,對修行不會起退心,而且對於何謂「煩惱」、何謂「自我」熟悉得更深翻譯雖然碰到大衝擊時,依然會有煩惱,但是畢竟會回到方式上,更曉得以方式來處置懊惱,所以破本參非常有效。




本文引用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5983902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公司02-2369093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almav0yv8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